作者:管理员 来源:人民铁道网-人民铁道报 发布时间:2020-06-08 11:27:47 点击率:1223次
位于沙口路与东风路交叉口西南侧的郑州北站。王振鹏 供图
说起郑州北站,老郑州人就会想到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那个郑州北站,这个站名在3个不同时期分别被3座车站使用,留下3段史话。
100年前的郑州北站
上世纪初,京(卢)汉铁路建成通车时设郑州站。数年后,陇海铁路的前身——汴洛铁路也建成通车,与京汉铁路交会于郑州,也要在郑州设站。当时,铁路是分线管理,于是,陇海铁路工程管理局只得在郑州站的北端西侧,即如今解放路西端的郑州车辆段检修车间处设站。为便于旅客及货主分辨,站名定为郑州北站。这两个车站的规模不大,但都具有自己的机车房(现称机务段或折返段)及机车转向设备,各自独立办理业务。如有跨线运输的车辆,则需办理繁琐的过轨手续。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统一管理铁路,铁道部将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分别在郑州设的车站合并,统称郑州站,紧接着对该站进行扩容改造,同时拆除原郑州北站的设施,改建为车辆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郑州北站
上世纪50年代,郑州北站的站名再次被启用。1956年,新的郑州北站建成。这座车站地处郑州市北区大、小孟寨村之间的京广线上,南距郑州站约4公里。该站是区域性的货运站,主要为周边新建的厂矿及仓储企业如郑州纺织机械厂、面粉厂、油脂化学厂、钢厂等服务。这些企业都有一条或多条铁路专用线与郑州北站的线路接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企业的供销生产、原材料及产品运输几乎都依赖铁路,所以,此时的郑州北站业务繁忙,很是红火。
1962年底,新建的货物列车编组站正式成立,郑州北站这个方位感很强的站名让给了初具规模的编组站,同时把一个距车站不远却早已不存在的寺庙名称海棠寺作为站名送给原郑州北站。由此,自1963年1月1日起,郑州北站正式改称海棠寺站。
如今的郑州北站修建历程
如今的郑州北站始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早期修建的大型编组站之一。按照苏联专家最初的设计,是将编组站设在陇海线的北侧,即朱屯、冉屯、百炉屯一带,理由是陇海铁路将来要通往新疆,并最终与苏联的铁路接轨,未来的运量会很大。但中方的专家则认为,武汉长江大桥即将修建,一俟建成通车,京汉和粤汉铁路将连接起来。京广线连通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多个重要城市,货物可以在广州出海,相比之下,还是京广线的前景更好,运能、运量更大。所以,中方专家力主未来的编组站改变方位和站址,设在京广线西侧,与京广线平行,以便北上南下的货物列车与主干线顺畅衔接,于是就有了如今郑州北站的雏形。
1956年底,具有21股道的横列式平面车场建成投产,位置在今天的沙口路与东风路交叉口西南侧,这是编组站先期建成使用的第一个车场,因车场距西边的五龙口村不远,故曾称五龙口站。在铁路内部,则以“新场”称呼,因为新车场仍隶属于郑州站。经过3年的紧张施工,到1959年,一座大型的货物列车编组站初具规模,屹立在郑州城西北的广袤土地上,车站自北向南,依次纵列设置到达、编组和出发3个车场,经联络线的衔接,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货物列车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编组和出发作业。此时的编组站已是名声在外,各新闻媒体纷纷称编组站为枢纽站。不少郑州百姓把枢纽站念成了“水牛”站,从而闹出不少笑话。1963年1月1日,车站正式命名为郑州北站。
车站的一期工程投产后,紧接着二期工程也开工了。1965年,为打破郑州北站上行列车开行不畅的局面,相关部门在当时的机务北段西侧建成了一个十多股道的临时车场,称上行场,又名平面场。由于上行场的规模偏小,无法满足大量上行列车的需求,10年后又在车站北端增建了主要向北、兼顾向西发车的直通车场。因为这里紧邻当时的363火电厂,故称363场。
1980年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郑州北站第三期改扩建工程正式拉开帷幕。经上千名建设大军的日夜奋战,1983年11月,工程顺利完工,交付使用。至此,郑州北站长达28年的建设历程暂时画上了句号。如今的郑州北站拥有双向到、编、发及辅助的子场和交换场,计8个车场,是目前中国铁路办理货物列车数量最多的路网型编组站之一。
如今,郑州北站的站场总长度约6公里,最宽处近1公里,号称“十里站场”,占地6000余亩。当初建站时,这里是西北郊的村庄、农田和荒地,随着城区的逐步扩展,这里已成为主城区的一部分。究竟未来的郑州北站会是怎样?我们满心期待。
Copyright©2020 全国高铁乘务员招聘培养基地网站所有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有侵权,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铁路招聘、高铁乘务员、高铁招聘、乘务员招聘、高铁乘务员招聘、高铁招聘官网、铁路招聘官网、铁路局招聘信息、铁路局招聘、高铁乘务员要求、铁路人才招聘网、高铁招聘乘务员、铁路招聘乘务员